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洪泽湖河蚬”介绍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17-11-03 14:57:05

一、洪泽湖河蚬概述

河蚬又称黄蚬、金蚶、扁螺等,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目(Heterodontta),蚬科(Corbiculidae), 蚬属(Corbicula)。河蚬喜栖息有缓流水、无水草、沙泥底、水深1.5m左右的水域环境中,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表层,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力强。河蚬是湖区最佳的水体过滤器,对净化湖区水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淡水中既有雌雄异体又有雌雄同体,雌雄同体有性变现象。河蚬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但在国内受到人们喜爱,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普遍受到人们喜爱。洪泽湖河蚬良好的品质、极佳的口感以及一定药用功能,使得它在日韩市场上极其畅销,几乎占领了日韩河蚬市场的80%以上,被誉为洪泽湖捕蚬渔民的“金疙瘩”。

洪泽湖河蚬是洪泽湖特种水产品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水生种类,而且数量较大。《洪泽湖志》中就记载“数量和生物量中,软体动物在地栖动物中占有优势,生物量高达97%。而在软体动物中,河蚬又是优势种,其数量占80%以上,生物量占90%以上”。

《洪泽湖志》中还分析了洪泽湖河蚬数量较大的原因,书上是如此记载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历次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始终是洪泽湖的优势种类。在软体动物中,河蚬逐渐成为优势种,而大型的蚌类和螺类逐渐减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洪泽湖具有河蚬生长与繁殖的有利环境(如适宜的流速、地质、水深和食物资源等);另一方面,蚌类和螺类是渔民的捕捞对象(如1973-1974年因外贸需要,出口螺类达26.4万公斤),而河蚬被捕量甚少,导致蚌、螺类减少,相应的因蚌、螺减少而剩余的食料生物,又被河蚬利用,河鲜数量增加”。而《洪泽湖— 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中对于洪泽湖河蚬也有同样的阐述。

二、洪泽湖河蚬的营养价值

河蚬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其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齐全, 脂肪质量较好, 富含 EPA 和 DHA, 无机盐的含量也较为丰富。每100克蚬肉含蛋白质15克,脂肪3克,含量高于文蛤、贻贝等,所含的维生素A、B1、B2、B12、C及铁、钙、镁、磷、硒等营养物质也很丰富。含有大量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由于蚬肉中含磷量较少,不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河蚬食用方法简便多样,可以鲜食或制成蚬干、咸蚬、罐头,也可以深加工成浓缩蚬汁高级调味品、蚬精、蚬胶囊等产品使用。 

河蚬还是禽畜类和鱼类的天然饵料。经过粉碎的蚬肉、蚬壳配入混合饲料,饲喂禽畜有促进生长繁殖的作用,可提高禽类产蛋率、畜类产乳率。 

三、洪泽湖河蚬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记载:“蚬,主治开胃、压丹石药毒、去暴热、明目、利小便、解酒毒、治目黄”,自古即为护肝食品。蚬精为液体营养补充品,含有高单位肝糖成分,能快速被人体吸收,恢复疲劳。作为中药的药材,河蚬具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尿、去湿毒、治疗肝病、麻疹、退热、止咳化痰、解酒等功效。从河蚬中分离纯化的活性糖蛋白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血栓等生物活性。河蚬中含有的金属硫蛋白具有调节微量元素代谢,抑制有害重金属毒性, 清除自由基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蚬肉中所含微量的钴元素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

四、洪泽湖河蚬的历史变迁

(一)洪泽湖和河蚬的数量变迁。

洪泽湖河蚬资源按年份变化情况统计表

年份 平均密度

(个/㎡) 平均生物量

(g/㎡) 资源总量

(万吨) 大于1.2㎝资源量

(万吨) 调查单位 备注

1973 25.7 48.5 11 江苏省地理研究所 螺蚬量

1982 162.0 172 33.72 洪泽湖水产研究所 软体动物量

1997-1998 97.0 107 8.2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河蚬量

2005-2006 118.0 130.3 10.01 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 河蚬量

2009 57.2 86.8 5.77 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 河蚬量

2010 73.8 115.6 7.84 5.42 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 河蚬量

2011 68.4 106.3 6.92 4.16 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 河蚬量

2012 55.7 78.6 5.00 3.97 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 河蚬量

2013 60.9 63.9 5.75 4.50 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 河蚬量


(二)洪泽湖河河蚬经济价值的变迁

洪泽湖河蚬的经济价值变迁大概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在此阶段,由于洪泽湖河蚬的经济价值没有被湖区人民认识到,因此,1990年以前为洪泽湖河蚬的长期积累阶段,没有查到过捕捞记录。

第二阶段(1990年-2000年):1990年开始,洪泽湖河蚬出口到台湾的市场逐渐被打开,几乎在同一阶段,日韩市场相继被打开。人们开始认识到洪泽湖河蚬的经济价值,洪泽湖河蚬的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此时的洪泽湖由淮宿两市共管,矛盾较多,导致生产体制不顺,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开发生产的并不多。据调查,1994年洪泽湖河蚬出口到日韩市场的仅为300吨。

第三阶段(2000年-现在):2000年洪泽湖开始省管,这为洪泽湖渔业生产扫清了体制障碍。作为洪泽湖渔业主管部门的江苏省洪泽湖渔管办鼓励有序开发利用洪泽湖渔业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洪泽湖河蚬在日韩市场上极其畅销,几乎占领了日韩河蚬市场的80%以上,每年出口3万吨左右,产值约1.3亿元左右,被誉为洪泽湖捕蚬渔民的“金疙瘩”。

(三)洪泽湖河蚬的生产方式的变迁

从1990年洪泽湖河蚬出口到台湾开始,洪泽湖河蚬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2002年,主要使用吸螺机进行生产):这一阶段由于洪泽湖河蚬刚被开发,捕蚬渔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主要采取功率强劲的吸螺机进行生产。1995年-2000年,由于生产体制不顺,虽然使用吸螺机生产,但总体产量不高。2000-2002年,统管洪泽湖的省洪泽湖渔管办成立,扫除了渔业生产的体制障碍。与此同时,为保证河蚬产业的整体经济利益,洪泽湖河蚬协会成立,并在省洪泽湖渔管办的监管下,开发利用洪泽湖河蚬。在这两年里,几乎是开足马力,洪泽湖上使用吸螺机捕捞河蚬的船只据不完全统计有300多条。结果至2002年,洪泽湖河蚬资源呈现衰退趋势。

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主要是划耙生产)。为保护洪泽湖河蚬资源,促进洪泽湖河蚬产业可持续发展,从2003年开始,省洪泽湖渔管办就全面禁止了吸螺机生产河蚬的生产方式,采取使用划耙这一人工生产方式,以促进河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省洪泽湖规定了划耙的具体生产方式——齿间距不得小于1.1cm,同时实行定额生产,每船每天捕捞不得超过72包,每包不超过30公斤。

第三阶段(2008年底—现在,网围套养)。为了进一步保护渔业资源,打破河蚬资源仅靠天然捕捞的瓶颈,2008年底,省洪泽湖渔管办创新河蚬生产方式,在采取增养殖方式的同时,也在全湖大面积网围中套养河蚬,进一步促进河蚬资源量的提高。